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中国十大湿地保护案例汇聚东方智慧
作者: 洞庭湖站 更新时间: 2023-01-03
绿色中国武汉11月13日电(融媒体记者符超 金韬)12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湿地保护的东方智慧-国际组织的助力及观察”论坛线上线下举行。论坛以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参与的湿地保护、多方协力的湿地保护等不同视角展示中国在湿地保护方式中的各类创新和最佳实践。

作为此次论坛成果之一,论坛分享了《理水善业——湿地保护的中国智慧》一书,此书从10个不同的方面,选取中国在湿地保护的典型案例,包括湿地法规政策、湿地保护网络、生态管护制度、湿地使者行动等,向世界推广中国湿地保护经验,共同促进世界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据了解,该书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合作编著,计划将于明年正式出版。

来自此书中的部分案例主体方,在论坛专题分享环节带来他们的湿地保护故事。其中,《湿地公约》中国CEPA联络人、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总监张亦默分享了长江流域湿地保护创新案例——湿地保护网络,为中国及世界的其他流域湿地保护提供借鉴。

张亦默介绍,武汉和湿地有着不解的缘份。千湖之省湖北首先开始了湿地保护网络的尝试。湖北省林业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04年3月共同启动的湖北省湿地保护区网络是中国首个湿地网络,开始探索用保护区网络建设的手段来提高有效管理的方法和途径。2010年在武汉召开的湿地网络年会,把长江上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扩展到全流域。而在当下召开的《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更彰显了武汉和湖北在湿地保护中的成就和价值。

青海省管理局副局长韩强以祁连山国家公园“3+1”模式为例,讲述建设“生态保护高地”、“生态科研高地”、“生态文化高地”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结合的形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常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龚德汉以常德市充分利用湿地建设城市,城市又保护湿地的模式讲述湿地管理经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教授谢永宏从洞庭湖的湿地保护格局,讲述以科学研究为引领、多方机构参与的保护成就。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执委会主任孟宪林指出,湿地和淡水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而其生态过程又非常复杂,因此保护湿地需要多方协同,共同参与。

据了解,本次论坛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主办,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协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执委会主任孟宪林、WWF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伦燕、UNDP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主任张玉军出席论坛并致辞。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dtm@cern.ac.cn TEL:0731-84615203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